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层次评价基于前述对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总体状况的分析,进一步评价当前该地区在产业和区域层次的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在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协调,事关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宏观效益的提高,关乎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成效。
因此,着眼区域与产业两个层面,通过层次分析法探讨如何高效配置资源,并结合当前城市发展现状,评价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资源配置状况是否合理,动态把握当前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平衡点。
一、区域层次评价分析
区域层次评价分析旨在探讨双城经济圈各区域应如何分配文化产业资源的问题。成都都市圈与重庆城市群拥有较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属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核心发展极,相较之下,距离成渝两市较远的中部与南部地区所受资源的辐射程度较低,形成“中部塌陷”区域。
川南城市群作为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区域,在“十二五”时期就被四川省确立为重点打造的都市圈,系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和攀西六盘水地区出入长江的黄金水道及西部地区的出海通道,在长江经济带上占有非常显著的区位优势。因此,将川南地区纳入分析框架,评价文化产业在成都都市圈、重庆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现状。
(1)评价准则赋权说明
第二层评价准则的排序中,赋予了“城市社会效益”最高的权重,“城市环境”次之,最后是“城市建设投资效益”。其中“城市社会效益”体现在当地的就业、消费、城市布局与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成渝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都市圈的发展方向高度相符,应当摆在首要位置。“城市环境”权重排在第二位,原因在于成渝文化底蕴深厚,其惊艳世界的巴蜀文化、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决定其经济增长将与人文环境发展深度融合,城市文化风貌是必不可少的议题。
此外,双城经济圈人口总量均超过世界五大都市圈,人力成本低,但人口综合素质不及其他都市圈,是农村人口最多的都市圈之一。双城经济圈建设应当针对其特有的人口问题做出突破性,尤其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最后,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为目标的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资金方面需要政策的倾斜,因此“城市建设投资”权重排在第三位。
(2)主要影响因素赋权说明
对权重的判断依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四川统计局、重庆统计局2019年公布的数据,以及各类关于成渝经济圈的调研报告和书籍。下面对权重较大的几个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①“促进消费增长”
第三层的11个影响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促进消费增长”。之所以强调这一因素,是因无论在何种城市发展模式中,消费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双城经济圈承担着作为我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之使命,需要加强文化产业协同以促进圈内消费能力,提高文化消费意识。
双城经济圈文化消费方式包括地方小吃等本土文化消费、博物馆等本土旅游文化消费及网络等大众文化消费。得益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成都的本土文化消费、本土文化旅游消费以及大众文化消费均衡发展,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成都文化,使得以成都为核心的都市圈文化产业消费飞速发展。
单从城市的观影人数和剧场建设方面看,基于丰富多元的市场供应和群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强烈共振,成都在剧场、电影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高、成效显著,从近年成就中可见在当地发展文化产业将带来巨大城市效益。成都都市圈对文化产业需求的创造最终会不断吸引人才流入,在提升经济实力同时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重庆在历史上是一个工业城市,在深度旅游价值的塑造上,城市独有的文化名片和整个城市的文旅气场营造刚刚起步,相对于成都长期积淀的独有的消费文化气质,重庆留住客人深度消费及带动周边城市文化产业消费提高的能力稍显不足。
重庆的主要文化消费方式为大众文化消费和本土文化旅游消费,依靠“网红城市”的效益以及自身的资源优势吸引游客,然而相对于成都都市圈而言,重庆城市群由于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均衡,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川南地区具有人口优势,然而由于文化消费需求的限制,文化产业发展对川南地区消费的拉动作用暂不及成都都市圈与重庆城市群。
②“促进人才就业”
第三层影响因素权重位列第二的是“促进人才就业”,这也是针对现状提出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因素之所以被强调,不仅因为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因为完善的人才机制是建设世界级都市圈的必然要求。
此外,成渝地区拥有庞大人口,且城镇化率总体而言低于其他都市圈,农村人口的高占比对城乡经济协同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安置提出了挑战。成都都市圈的文化产业发展之所以迅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知识土壤、院系土壤的支撑,成都市内设立的艺术院校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来源,较大提高了当文化创新的硬实力。
此外,近年来成都相继出台多项涵盖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个人所得税减免等领域的人才政策或人才计划,多年实现高层次人才净流入。重庆地理位置优良、对外交通通畅,加上国家的政策倾斜和多年来重工业产业积累的资金优势,吸引了优秀文化产业人才落户。
四川的文化产业影响力仅略高于重庆,考虑到四川省城镇发展不平衡,因此认为成都都市圈对人才的吸引力高于重庆城市群。川南城市群人口密度大、农村人口占比高,具有人力成本低的优势,能够以乡村为主体赋予当地文化产业丰富内容,并以民族文化开发为主导,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酒文化、茶文化差异性优势,促进文化旅游、手工艺品生产,进而拉动就业。
③“便于企业经营管理”
第三层影响因素权重位列第三的是“便于企业经营管理”。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发展将有效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很大程度受当地企业的经营效益所制约,且与企业能否顺利转型以迈向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关系。
而一个区域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依靠当地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以及当地发达的融资体系带来的成本降低、信息整合与融资便捷等优势效应。在产业发展领域,成都都市圈具有一定规模的本土文化产业,结合现代大众文化,已形成人群覆盖广泛、较为完备的产业生态;重庆城市群在大众文化产业中成效较大,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协同优势逐渐显现;
川南地区主要发展竹、酒、茶等特色文化,但尚未形成产业间的融合,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联动不紧密,企业经营效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财富管理领域,成都和重庆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特别是成都作为财富管理中心城市的潜力巨大,因而成都都市圈更能在金融领域有效带动都市圈产业发展,促进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
(3)区域发展评价
根据模型所得结论,文化产业资源应重点向成都都市圈倾斜,同时在重庆、川南两城市群均衡配置。纵观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而言,资源的确更多赋予了成都都市圈,并获得了相对更高的综合效益。
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经济中心,在历史发展中被赋予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特色,具有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大众需求、产业基础等优势,以成都为极核发展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综合效益不容小觑。然而,川南和重庆两城市群所分配的资源并不平衡。
重庆城市群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同样获得较大支持,但由于在历史上更多地作为一个工业城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上升期,当前过高的文化资源要素投入所获效果不及预期;川南城市群对文化资源要素投入的重视程度远不及重庆城市群,当前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迟缓。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川南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文化产业将对当地人文发展、环境改善有更加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川南地区可开发用地较多,具有一定建筑成本优势。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属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1032478号-36 联系邮箱:897 18 09@qq.com